小学中年级数学找规律方法与技巧
(苏州易优悦读小学数学教研组)

小学中年级(3-4 年级)的 “找规律” 是培养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的重要内容,核心是发现事物变化的 “重复性” 或 “递变性”。以下从数字规律、图形规律、周期规律三大类梳理方法,并总结通用步骤。
数字规律是小学中年级最常见的类型,核心是分析相邻数或间隔数的 “运算关系”(加、减、乘、除)或 “排列逻辑”。
特点:相邻两个数的差(公差)是固定的,可能递增也可能递减。
方法:用 “后数 - 前数” 找公差,再用公差推导后续数字。
例子:
特点:相邻两个数的商(公比)是固定的(多为整数倍,适合中年级)。
方法:用 “后数 ÷ 前数” 找公比,再用公比推导后续数字。
例子:
1,2,4,8,( ),( )
分析:2÷1=2,4÷2=2,8÷4=2 → 公比 = 2
结果:8×2=16,16×2=32
36,18,9,( ),( )
分析:36÷18=2,18÷9=2 → 公比 = 2(递减,即 “除以 2”)
结果:9÷2=4.5(中年级可能出现整数,如改为 36,12,4... 公比 3)
特点:后一个数由前面 1 个或几个数通过 “加、减” 得到。
常见形式:
- 前两个数相加 = 第三个数(如斐波那契简单版);
- 前数加固定数再变(如依次加 1、加 2、加 3...)。
例子:
特点:数字按 “奇数位” 和 “偶数位” 分成两组,每组单独有规律(常为等差数列或简单倍数)。
方法:将数列按位置(第 1、3、5... 位和第 2、4、6... 位)分开,分别分析。
例子:
- 1,4,2,5,3,6,( ),( )
分析:
奇数位(1、3、5 位):1,2,3 → 每次加 1;
偶数位(2、4、6 位):4,5,6 → 每次加 1;
结果:第 7 位(奇数位)=3+1=4,第 8 位(偶数位)=6+1=7
特点:数字是 1²,2²,3²...(1,4,9,16...)或 1³,2³...(1,8,27...)的变形(加 / 减固定数)。
方法:联想 “几乘几” 等于这个数,或接近这个数。
例子:
- 2,5,10,17,( ),( )
分析:2=1²+1,5=2²+1,10=3²+1,17=4²+1 → 第 n 个数 = n²+1
结果:5²+1=26,6²+1=37
图形规律的核心是观察 “形状、颜色、数量、位置” 的变化,常见有 “周期重复” 和 “数量递变” 两类。
特点:一组图形(如 “□△○”)重复出现,形成 “周期”。
方法:先找 “周期长度”(一组有几个图形),再用 “总数 ÷ 周期长度” 算位置。
例子:
- 按 “□△△○□△△○...” 排列,第 15 个图形是什么?
分析:周期是 “□△△○”(4 个图形为 1 组);
计算:15÷4=3(组)......3(个)→ 余数是 3,对应周期里的第 3 个图形 “△”。
特点:图形的个数随顺序递增或递减(常为等差数列),形状可能不变。
方法:数出每个图形的数量,分析数量的变化规律(同数字规律中的等差数列或累加)。
例子:
- 第 1 个图:1 个●;第 2 个图:3 个●;第 3 个图:5 个●;第 4 个图:( )个●?
分析:数量依次为 1,3,5 → 每次加 2(公差 2);
结果:5+2=7 个。
特点:图形形状不变,但方向(旋转)、位置(平移)或正反面(翻转)变化。
方法:观察图形 “转动方向”(顺时针 / 逆时针)、“转动角度”(90°/180°)或 “平移格数”。
例子:
- 图形按 “→ ↑ ← ↓ →...” 排列(顺时针旋转 90°),下一个图形方向是?
分析:每次顺时针转 90°(→转 90° 是↑,↑转 90° 是←...);
结果:↓转 90° 是→。
周期规律是数字、图形规律的 “通用模型”(如星期、季节、颜色等),核心是 “找周期→算余数”。
步骤:
- 确定周期:找出 “重复出现的一组” 有几个元素(周期长度 n);
- 计算余数:总数 ÷n = 商(几组)...... 余数 r(0≤r<n);
- 定结果:余数 r=0→周期最后一个;r≠0→周期第 r 个。
例子:
- 2023 年 1 月 1 日是星期日,1 月 15 日是星期几?
分析:周期是 “日、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”(7 天,n=7);
计算:15-1=14 天(从 1 月 1 日到 15 日过了 14 天),14÷7=2(组)......0 → 余数 0,对应周期最后一个 “六”。
- 观察:仔细看数字 / 图形的 “变化点”(差、商、形状、位置等);
- 比较:对比相邻元素(如前数与后数、前图与后图),找相同或不同;
- 猜想:根据变化特点,假设一个规律(如 “每次加 3”“周期是 4”);
- 验证:用后面的元素(如第 5 个数、第 6 个图形)检查是否符合猜想;
- 应用:用验证后的规律推导未知元素。
- 间隔规律易 “整体看”:如 1,3,2,6,3,9... 不要当成整体递增,要跳着分组;
- 周期规律漏算 “周期起点”:如 “第 1 个是 A,周期 3”,第 n 个需从 A 开始数;
- 余数处理错误:周期规律中,“余数 0” 对应周期最后一个(如周期 4,余数 0→第 4 个)。
通过以上方法,小学中年级的 “找规律” 问题可以从 “无序” 变 “有序”,核心是培养 “观察 - 归纳 - 验证” 的逻辑习惯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