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学数学间隔问题的类型和典型例题及解题思路
小学数学间隔问题的类型和典型例题及解题思路
((苏州易优悦读小学数学教研组))
一、植树问题
- 基础例题:在一条长 400 米的公路一旁种树,每隔 20 米种一棵(两端都种),一共要种多少棵树?
- 解题思路:对于两端都种树的情况,棵数 = 间隔数 + 1。先计算间隔数,间隔数 = 总距离 ÷ 间隔长,即 400÷20 = 20 个间隔。那么树的棵数为 20 + 1 = 21 棵。
- 进阶例题:在一条长 540 米的街道一侧安装路灯,每隔 30 米安装一盏(一端安装,一端不安装),一共需要安装多少盏路灯?
- 解题思路:一端安装一端不安装时,棵数 = 间隔数。所以直接计算间隔数,540÷30 = 18 个间隔,即需要安装 18 盏路灯。
- 中等难度例题:在一条长 630 米的小路两旁植树,每隔 15 米种一棵(两端都不种),一共要种多少棵树?
- 解题思路:首先计算间隔数,630÷15 = 42 个间隔。因为两端都不种,所以一旁树的棵数 = 间隔数 - 1,即 42 - 1 = 41 棵。那么两旁共种 41×2 = 82 棵树。
- 较难例题:有一条公路长 800 米,在公路的一侧每隔 25 米种一棵梧桐树,每两棵梧桐树之间种 3 棵银杏树,这条公路一侧一共种了多少棵树?
- 解题思路:先计算梧桐树的数量,两端都种时,间隔数为 800÷25 = 32 个,梧桐树棵数 = 间隔数 + 1 = 32 + 1 = 33 棵。每两棵梧桐树之间种 3 棵银杏树,银杏树数量 = 间隔数 ×3 = 32×3 = 96 棵。所以公路一侧树的总数 = 梧桐树棵数 + 银杏树棵数 = 33 + 96 = 129 棵。
- 高难度例题:在一条长 960 米的道路两旁,从一端开始种树,先每隔 24 米种一棵柳树,再在每两棵柳树之间每隔 6 米种一棵杨树,这条道路两旁一共种了多少棵树?
- 解题思路:先计算柳树的数量,两端都种,间隔数为 960÷24 = 40 个,柳树棵数 = 40 + 1 = 41 棵。每两棵柳树之间距离 24 米,每隔 6 米种一棵杨树,那么每个间隔中杨树数量为 (24÷6 - 1)= 3 棵。杨树总数 = 间隔数 × 每个间隔中杨树数量 = 40×3 = 120 棵。道路一旁树的总数 = 柳树棵数 + 杨树棵数 = 41 + 120 = 161 棵。道路两旁共种 161×2 = 322 棵树。
二、锯木头问题
- 基础例题:把一根木头锯成 6 段,需要锯几次?
- 解题思路:锯木头时,锯的次数比段数少 1,所以锯成 6 段需要锯 6 - 1 = 5 次。
- 进阶例题:一根木料长 20 米,要把它锯成每段 4 米长的小段,每锯一次需要 5 分钟,锯完一共需要多少分钟?
- 解题思路:先计算能锯成的段数,20÷4 = 5 段。锯成 5 段需要锯的次数是 5 - 1 = 4 次。每锯一次需要 5 分钟,所以锯完一共需要 4×5 = 20 分钟。
- 中等难度例题:工人师傅锯木头,锯一次需要 4 分钟,锯完一根木头共用了 28 分钟,这根木头被锯成了几段?
- 解题思路:已知锯一次需要 4 分钟,总共用了 28 分钟,那么锯的次数为 28÷4 = 7 次。因为锯的次数比段数少 1,所以木头被锯成的段数是 7 + 1 = 8 段。
- 较难例题:把一根木头锯成 5 段需要 16 分钟,如果要把它锯成 10 段,需要多少分钟?
- 解题思路:锯成 5 段需要锯 4 次(5 - 1 = 4),锯 4 次用了 16 分钟,那么锯一次需要的时间是 16÷4 = 4 分钟。锯成 10 段需要锯 9 次(10 - 1 = 9),所以锯成 10 段需要的时间是 4×9 = 36 分钟。
- 高难度例题:有三根同样长的木头,把每根都锯成 4 段,一共用了 36 分钟,每锯一次需要多少分钟?
- 解题思路:一根木头锯成 4 段需要锯 3 次(4 - 1 = 3),三根木头总共锯的次数是 3×3 = 9 次。一共用了 36 分钟,所以每锯一次需要的时间是 36÷9 = 4 分钟。
三、爬楼梯问题
- 基础例题:小明从 1 楼走到 3 楼需要走 36 级台阶,每层楼之间的台阶数相同,那么他从 1 楼走到 5 楼需要走多少级台阶?
- 解题思路:从 1 楼到 3 楼,间隔数是 3 - 1 = 2 个,一共走了 36 级台阶,所以每个间隔的台阶数为 36÷2 = 18 级。从 1 楼到 5 楼,间隔数为 5 - 1 = 4 个,需要走的台阶数为 18×4 = 72 级。
- 进阶例题:小红家住在 7 楼,她从 1 楼走到 3 楼用了 30 秒,照这样计算,她从 1 楼走到家需要多长时间?
- 解题思路:从 1 楼到 3 楼,间隔数是 3 - 1 = 2 个,用时 30 秒,所以走一个间隔需要的时间是 30÷2 = 15 秒。从 1 楼到 7 楼,间隔数为 7 - 1 = 6 个,总共需要的时间为 15×6 = 90 秒。
- 中等难度例题:小张从 1 楼跑到 4 楼需要 12 秒,以同样的速度,他从 4 楼跑到 9 楼需要多少秒?
- 解题思路:从 1 楼到 4 楼,间隔数为 4 - 1 = 3 个,用了 12 秒,所以每跑一个间隔需要的时间是 12÷3 = 4 秒。从 4 楼到 9 楼,间隔数为 9 - 4 = 5 个,那么需要的时间为 4×5 = 20 秒。
- 较难例题:一座高楼共 20 层,相邻两层之间有 15 级台阶,某人从 1 楼走到 15 楼,然后又从 15 楼走回 1 楼,一共走了多少级台阶?
- 解题思路:从 1 楼到 15 楼,间隔数是 15 - 1 = 14 个,一个间隔 15 级台阶,所以从 1 楼到 15 楼走的台阶数为 14×15 = 210 级。再从 15 楼走回 1 楼,走的台阶数同样是 210 级。一共走的台阶数为 210×2 = 420 级。
- 高难度例题:甲、乙两人比赛爬楼梯,甲跑到 5 楼时,乙恰好跑到 3 楼,照这样计算,甲跑到 17 楼时,乙跑到多少楼?
- 解题思路:甲跑到 5 楼时,跑过的间隔数是 5 - 1 = 4 个;乙跑到 3 楼时,跑过的间隔数是 3 - 1 = 2 个。说明相同时间内甲跑的间隔数是乙的 4÷2 = 2 倍。甲跑到 17 楼时,跑过的间隔数是 17 - 1 = 16 个,那么此时乙跑过的间隔数是 16÷2 = 8 个,所以乙跑到的楼层是 8 + 1 = 9 楼。
四、敲钟问题
- 基础例题:时钟 3 点敲 3 下,6 秒敲完,那么 4 点敲 4 下,几秒敲完?
- 解题思路:敲钟时,间隔数 = 敲钟次数 - 1。3 点敲 3 下,间隔数为 3 - 1 = 2 个,用时 6 秒,所以每个间隔的时间是 6÷2 = 3 秒。4 点敲 4 下,间隔数为 4 - 1 = 3 个,总共需要的时间为 3×3 = 9 秒。
- 进阶例题:寺庙里的大钟 5 点敲 5 下,10 秒敲完,10 点敲 10 下,几秒敲完?
- 解题思路:5 点敲 5 下,间隔数是 5 - 1 = 4 个,用时 10 秒,所以每个间隔时间为 10÷4 = 2.5 秒。10 点敲 10 下,间隔数为 10 - 1 = 9 个,那么需要的时间为 2.5×9 = 22.5 秒。
- 中等难度例题:时钟 6 点敲 6 下,15 秒敲完,那么 12 点敲 12 下,用时多少秒?
- 解题思路:6 点敲 6 下,间隔数为 6 - 1 = 5 个,用时 15 秒,所以每个间隔用时 15÷5 = 3 秒。12 点敲 12 下,间隔数为 12 - 1 = 11 个,总共用时 3×11 = 33 秒。
- 较难例题:一个挂钟,1 点敲 1 下,2 点敲 2 下,……,12 点敲 12 下,每半点敲 1 下。从 1 点到 6 点,这个挂钟一共敲了多少下?
- 解题思路:1 点到 6 点整点时敲的次数为 1 + 2 + 3 + 4 + 5 + 6 = 21 下。1 点到 6 点之间有 5 个半点,所以半点敲的次数为 5×1 = 5 下。总共敲的次数为 21 + 5 = 26 下。
- 高难度例题:有一个报时钟,每敲响一下声音可持续 3 秒,如果敲响 6 下,从敲响第一下到最后一下持续声音结束,一共需要 43 秒。现在敲响 12 下,从敲响第一下到最后一下持续声音结束,一共需要多少秒?
- 解题思路:敲响 6 下,间隔数为 6 - 1 = 5 个。声音持续的总时间为 43 秒,其中 6 下声音持续时间为 3×6 = 18 秒,那么间隔的总时间为 43 - 18 = 25 秒,所以每个间隔时间为 25÷5 = 5 秒。敲响 12 下,间隔数为 12 - 1 = 11 个,声音持续时间为 3×12 = 36 秒,间隔总时间为 11×5 = 55 秒,一共需要 36 + 55 = 91 秒。
五、队列问题
- 基础例题:同学们排队做操,每排站 15 人,每两人之间间隔 2 米,这一排队伍有多长?
- 解题思路:15 人排队,间隔数为 15 - 1 = 14 个。每两人之间间隔 2 米,所以队伍长度为 14×2 = 28 米。
- 进阶例题:学校运动会开幕式上,有一个 40 人的彩旗队,每 4 人一排,前后两排间隔 1.5 米,这个彩旗队全长多少米?
- 解题思路:40 人,每 4 人一排,则排数为 40÷4 = 10 排。10 排之间的间隔数为 10 - 1 = 9 个。前后两排间隔 1.5 米,所以彩旗队全长 9×1.5 = 13.5 米。
- 中等难度例题:36 个同学排成一列,每两个男生中间是两个女生,如果第一个是男生,这列队伍中女生有多少人?
- 解题思路:每两个男生中间是两个女生,可将 1 个男生和 2 个女生看作一组,那么一组有 1 + 2 = 3 人。36 人总共的组数为 36÷3 = 12 组。每组有 2 个女生,所以女生人数为 12×2 = 24 人。
- 较难例题:一个方阵花坛,最外层每边有 10 盆花,最外层一共有多少盆花?整个花坛一共有多少盆花?
- 解题思路:对于方阵问题,最外层盆数 = (每边盆数 - 1)×4。最外层每边有 10 盆花,所以最外层盆数为(10 - 1)×4 = 36 盆。整个方阵的盆数 = 每边盆数 × 每边盆数,即 10×10 = 100 盆。
- 高难度例题:同学们排成一个实心方阵,最外层一周的人数为 80 人,方阵外层每边有多少人?这个方阵共有多少人?
- 解题思路:方阵最外层一周人数 = (每边人数 - 1)×4,已知最外层一周人数为 80 人,那么每边人数 = 80÷4 + 1 = 21 人。整个方阵的人数 = 每边人数 × 每边人数,即 21×21 = 441 人。